

作為一名sony視訊全家桶的使用者(主力攝像機是FS7M2和FS5,微單是A7s2),前段時間受朋友所託,測試了一下松下S1。之前松下的視訊無反我只用過GH5s,對它機身內錄的240格升格印象深刻。
由於我是一名紀錄片攝影師,所以主要說一下它的視訊方面的使用體驗。我是5月22日拿到樣機的,幾天的時間用這臺S1拍攝了一次棚內宣傳片和拍了幾天紀錄片。以下都是個人的主觀使用感受:
第一次摸到相機,第一感覺就是這已經比單反還要重了,三圍足足比Sony的A7M3整整大了兩圈,和佳能尼康全畫幅單反大小相近,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重新整理了我對無反相機大小和重量的認識。聽松下的技術人員說,這是因為在機身內建了硬體散熱模組,使得它具有4K/60P和4K/30p 10bit的內錄能力。這幾天手持拍攝使用下來,反而覺得重量恰到好處,可能我一直被FS7和FS5加阿童木將軍記錄儀的重量折磨慣了。
機身重量與尺寸對比

在拍攝棚內宣傳片的時候,我主機位是一臺全畫幅的RED weapon 8K,副機位是BMPCC 4K,本想只是用它來拍攝一些花絮鏡頭。同事偶爾使用拍攝了幾個鏡頭,記錄的格式為4K/50P。回來看素材的時候發現畫質超乎了我的想象。
無腳架長焦端手持拍攝的特寫鏡頭,穩定性也可以接受。
過了幾天臨時接到任務,要去補拍一個紀錄片。由於出發比較急,所以臨時只拿了S1拍攝。
戶外紀錄片拍攝的時候,S1的一些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 我們交片的要求需要4K/50P 的HLG視訊,作為一款無反相機,松下S1拍攝的素材的解析度和幀速率,色域都可以滿足要求。
• S1的開機速度很快,基本上能做到即開即錄,對於紀錄片捕抓真實瞬間意義非凡。有點像之前5D3的反應速度,Sony微單相比之下真是慢人一步。
• S1的錄製介面可用直接顯示錄製的時間,我還是很喜歡這個細節的。有別於其他攝像機的時間碼顯示,可以更直觀的看到拍攝的時間。
• S1視訊手持拍攝時候除了有鏡頭防抖和機身防抖,還有類似大疆osmo action的電子防抖,自帶三重穩定,所以十分適合一些需要手持紀錄片。手持廣角端可以達到獨腳架的穩定性,長焦端的穩定性也可以接受。有時候甚至覺得手持搖移鏡頭時候,鏡頭會一澀一澀,可能是防抖把運動軌跡給強制修正了...但是在腳架上搖移鏡頭沒有這個問題,可能是機身會自動識別。
• 機身自帶的液晶屏的尺寸相比其他無反相機比較大,亮度也比較高。個人覺得螢幕素質不比Fs7自帶的液晶屏差,相比sony A7s在4K拍攝時候強制降低亮度,在戶外日光下實在好用太多。沒有采用GH5系列的翻轉屏確實有點可惜,可能是作為三防機身的可靠性考慮。
• 由於是測試樣機,所以只配了一顆原裝電池。看電池的體積大小,是一般無反相機的兩倍,感覺續航能力也不會差。在一天高強度的拍攝中,一顆電池還是不夠,所以最後我還是通過一條USB-C線,連著充電寶使用,硬撐使用了一整天。
• S1號稱三防機身,網上也有一些防塵和防水濺的極限測試。在這次戶外拍攝紀錄片的時候忽然下了小雨,冒雨拍攝S1也沒有掉鏈子。
• 在紀錄片拍攝中有個夜晚的場景,在只有微弱的底光和手電筒照明的情況下,可能是Fs 7套了Slog的原因,S1的低照度比FS7等專業攝像機強大太多。
• S1的套機鏡頭24-105/F4,應該是針對視訊優化過的,只有細微呼吸作用。相信經常使用視訊手動對焦的攝影師對電子對焦環是多麼的深惡痛絕。這隻套頭雖然是使用的電子對焦環,但是它又是我使用過對手動對焦最友好的電子對焦環,因為它可以在機身上設定有對焦行程的線性對焦。但如果想上跟焦器什麼的還是老老實實的上手動對焦鏡頭吧。由於4k/50p拍攝時候apsc裁剪的原因,鏡頭竟然有一定程度的微距能力,也算是額外贈送的功能。
• S1的設計師絕對有是資深的攝影師,很多引數不用進入選單,機身按鍵可以直接快速設定。白平衡,ISO,曝光補償這些常用的引數,都有快速的獨立設定按鍵。而且竟然還有肩屏!機身按鈕還有背光!機身按鈕的背光在平時拍攝的時候好像沒有什麼用處,但在戶外沒有光源的夜晚拍攝紀錄片或者星空延時攝影的時候卻是十分貼心的設計。聽說還有針對星空攝影的取景對焦優化功能,但我來不及嘗試。
• 相機的自動對焦模式雖然十分豐富,但松下的反差式對焦一直是被人詬病的。對於專業的視訊拍攝,再好自動對焦還是不那麼的可靠。但我嘗試了一下,在畫面反差大的情況下還是可用的。
• 從GH5開始,松下提供了全尺寸HDMI介面,可以方便的外接監視器。在斷過了無數次mini HDMI線的前提下,感受到了全尺寸HDMI介面在專業視訊拍攝中的重要性。
• 說到延時攝影,松下S1機身自帶延時攝影功能,自帶曝光平滑過渡。Sony早期微單通過下載安裝App早就能實現同樣的功能,但操作改變引數時候反應速度遲頓到令人捉急。
• S1的照片畫素有2400萬,在一些需要攝像兼顧拍照比如婚禮跟拍情況下,不用攜帶兩臺相機。
• 松下的手機App遙控一直做的比Sony要好,至今我的A7s2用手機遙控的時候,都不能套用Slog。但我使用GH5遙控拍攝的時候,是可以使用Vlog的。
但是松下S1也不是完美的機器,我在使用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令人吐槽的地方:
• 快門按鍵十分敏感,很容易誤操作,有時候拿在手裡,不知不覺就自動錄製了,不知道是不是我這臺樣機的個別情況。
• 拍攝視訊,機身原生的色彩模式寬容度不夠。在有戶外光線的室內拍攝,為了保證畫面主體的曝光亮部只有一片死白。在一臺標榜視訊拍攝的相機竟然沒有自帶log模式實在難以接受。這個只能通過付費升級Vlog解決。
• S1有全高清的180P升格攝影,有時候甚至利用升格攝影手持模擬一些搖臂軌道的運動鏡頭。但是如此強大的功能只能自動曝光,不能設定光圈快門之類的引數,在一些畫面反差比較大的情況下曝光會自動變化。不過聽說在下個韌體版本更新可以手動曝光。
• 對於現在電視臺的4K頻道錄製來說,4K/50P是硬性指標。松下S1在4K/50P錄製會進行apsc的1.5倍裁剪,這樣套頭基本上是沒有了廣角端,一些室內空間小的地方拍攝全景就會受到侷限,也失去了全畫幅的意義。犧牲了廣角段的同時但又有更長的長焦端,算是有得有失吧。
• 可能是我個人使用習慣跟不上潮流,對於專業機器上使用觸控式螢幕我是比較排斥的,拍攝過程中很容易誤操作,檢視素材也很不方便。
• 高強度拍攝過程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工程樣機,竟然有黑屏和取景畫面宕機的bug,只能通過插拔電池斷電解決。
• 原生鏡頭量不足的問題。S1現在松下可以使用三支松下的原廠鏡頭。除了套頭24-105/F4之外,還有70-200/F4,50/1.4,適馬的一系列焊屁股鏡頭和萊卡一系列昂貴的鏡頭。聽說現在有EF鏡頭的轉接環,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快速的豐富鏡頭群。
總之,松下S1是目前為止效能最強功能最全面的的視訊無反相機。(好像這個稱號被剛出的S1H取代了,Sony的A7s3又得回爐再造,上市遙遙無期)它有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強大的手持穩定功能,十分適合紀錄片的單兵作戰。對於專業人士來說,這個重量反而恰到好處。機身自帶延時攝影和按鍵背光,較長的續航能力和支援外接移動電源,使它成為了星空延時攝影的神器。綜合效能比市面上同等價位的攝像機還強,價效比反而更高。要不是我有Sony的鏡頭負擔,我還真的會轉投鬆下了。